2013-09-16
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一句名言:“人類從歷史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得到教訓。”比起不會從歷史吸取教訓,更可怕的是當權者總是從那些已經不切合時代發展的歷史情境,歸納出與時代脫節的結論,而採取徒耗資源而毫無成效的行動,讓社會和國家空轉。
1969年5月10日第3屆馬來西亞全國大選,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遭遇重創,雖成功以簡單多數國會議席繼續執政,但得票率僅48%,首次失去國會三分二議席優勢,同時也失去檳城和吉蘭丹政權,雪蘭莪和霹靂州政權也岌岌可危。當時慘敗的馬華宣佈不入內閣。
隨後吉隆坡爆發513種族衝突事件,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政府終止國會,成立國家行動理事會以行使內閣權力。時任副首相敦拉薩掌控實權,在馬華沒有參與執政的情況下,制定新經濟政策等被視為不利於非土著的政策,在政、經、教範圍廣泛設定土著固打,確立馬來人主義的施政原則。敦拉薩同時展開其重組政黨政治版圖的工程,將大部份在野黨收編旗下成立國陣。
513事件後,馬華為協助維持國家穩定而重返政府,但當時只出任特別任務部長,不擔任部門首長。國會於1971年恢復後,時任馬華總會長敦陳修信續任財政部長一職,但陳修信之後財長和工商部長不再由馬華部長或華裔擔任。
2013年5月5日第13屆大選,延續自2008年大選的反風繼續吹刮,國陣再次以慘勝姿態執政,得票率僅47%,但以簡單多數國席保住政權。8至9成的華裔選民投選在野民聯,而巫裔選票則整體上保持不變。馬華基於本屆大選成績不如上屆而拒絕加入內閣,在州政府方面,除了柔佛州的鄭修強,也沒有馬華州議員擔任州行政議員。
大選後,首相納吉將選舉結果定性為一場“華人海嘯”,接著馬來報章《前鋒報》以封面大標題質問“華人還要甚麼”。一系列引起華社輿情洶湧的課題隨後陸續出現:馬六甲雞場街取消封路、吉隆坡精武華小校地徵用風波、侵蝕非穆斯林權益的2013年伊斯蘭(聯邦直轄區)行政法案在內閣通過後提呈國會、房地部停止直接撥款新村機制等。現在,首相納吉也宣佈通過5大措施強化土著經濟,以回報他們在大選中支持國陣。
歷史是不是在重演,當然不能過於簡單的提出一廂情願的結論;但是巫統回應大選成績的手法,卻似乎如出一轍,40年不變。
只是,2013年不是1969年,今天的馬來西亞,城市化程度更高、高等教育更普及、通訊技術更發達、信息傳播更快速也更廣泛、馬來人土著的視野更為開闊,而且從國際局勢而言,冷戰早已落幕,人類進入全球化時代,市場只有越來越開放,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各種雙邊或多邊自貿協議的簽定如火如荼。遊戲規則丕變,如果還在沿用過時玩法,難道還能收割到同樣的成果嗎?
政府剛剛才在推介《教育大藍圖》時說要培訓具備國際競爭能力的新一代“全球化國民”,一個星期後又推出所謂強化土著經濟措施,繼續從族群本位而不是自由競爭原則扶持土著社會,一條腿邁前,一條腿後退,請問這個國家要去哪裡?(星洲日報/聊聊無幾‧作者:張以勒‧政治工作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