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指出,隨著非土著的人口比率滑落,華裔和印裔未來在大馬政治上的話語權,將進一步減弱。
這不是甚麼驚人的新觀點,關於大馬華裔人口與政治力量如何此消彼長的言論,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話題。
人口和人口比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過去10年來,大馬的華裔人口其實是呈上升趨勢的,即增加了70萬人;但在比率上,卻是向下滑落,即從從2000年的26%,下降至2010年的24.6%。
因為經濟結構及教育文化的改變帶來了婚姻及生育觀念的改變,結果造成華裔生育力下降。表面看起來,這些因素都與政治無關,事實卻不然。
事實上,華裔的生育力下降,多少是和政治現實和環境壓力有關的。華裔很重視下一代的未來,讓孩子接受更高深的教育,培養孩子成為未來的人才,是很多華裔父母的最大目標。而為了確保這一目標得以實現,少生優生,遂成了他們的選擇。
李光耀是一個百分百的現實主義者,“大馬非土著的政治力量未來將會因為人口比率下降而被進一步削弱”,是他根據自己逾半世紀的政治經驗總結而作出的預言,你可以苟同,也可以不以為然。
諷刺的是,一如李光耀當年在島國大力推行的講華語運動改變了南馬華人家庭的語言習慣一樣,上世紀60年代他在新加坡鼓吹的“兩個就夠了”的人口政策,也深深地影響了大馬華人,令大馬華人家庭早在六七十年代就接受了“兩個就夠了”的生育觀念。當時,沒有人看到它未來會造成的政治後果。
今天,即使華社看到了危機,但趨勢已難以扭轉,因為改變觀念是比改變制度更為艱難的事。改變制度可以通過改變法律條文來實現,但要改變一個已經根深蒂固的觀念,卻是難如登天。這也是為甚麼,即使新加坡政府千方百計甚至提供優渥的生育獎勵,也無法提高國人的生育力的原因。
但因為掌握了政治權力,新加坡可以通過新移民政策來維持它以華裔佔大多數的人口結構,而馬來西亞華裔卻基於政治話語權不在自己手上,只能對人口比率下降的現象無可奈何,甚至束手無策。
同樣諷刺的是,影響大馬華裔人口比率的另一原因,是大量華裔因為不滿國內環境而移民海外,而新加坡吸收的外來移民中,40%是來自馬來西亞。
可以想像,在內外因素的夾攻之下,想要扭轉大馬華裔人口逐年下降的趨勢,是個如何不可能的艱難任務。這也意味著,大馬華裔的唯一出路,就是摒棄“種族政治”這條路,希望通過改變种族支配的政治遊戲規則,來實現建構一個真正公平、平等國家的遠大理想。這需要朝野馬來政黨的配合和認同,而如何爭取它們的配合和認同,無疑是大馬華社今後必須面對的一個更大也更重要的研究課題。(星洲日報/雲淡風輕‧作者:林明華‧《星洲日報》執行編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