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的骄傲
年前就看完了这本书,《安静,内向者的力量》,一段时间成为我每见旧友的谈资,如此更惊讶地发现,一直被认定是“爱热闹”的我,拥有如此一大群内向朋友。
一般性梗概就不用说了,这里有一篇:http://www.xinli001.com/info/work/Quiet_power/
大致带着励志性题材,总会有点让人觉得无聊,一遍遍安慰你记忆中的紧张与焦虑,一遍遍告诉你“孩子,你可以是最棒的”。之所以觉得无聊,是因为今天的我很幸运的并不紧张羞涩,就像我一个同事所说的,“不用它告诉我,我知道我有NB啊”。可我们都不太明白,为什么这样的我们不喜欢那样外向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的我们却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要表现得和那样外向的他们一样。
传统社会曾经不那么需要外向的人,不过耕作习读,而随着商业越来越发达,人们需要不停地面向陌生人展示自己,以获取工作,销售产品。这个社会的理想性格从沉着内敛变成了salesman般热情展示,我们不仅需要能够服务好客户、卖出去产品,更需要先卖出去自己。外向的人从不吝啬自我表达,从小到大他们都是舞台上的明星,同学中的焦点,更善于自我展示让他们顺利地就读更好的学校(在西方国家尤其如此)进入了名头更响亮的公司。想想从小到大多少次家长、老师让你去练习公众演讲,就明白这种倾向有多光明正大。这就是对外向性格的理想化,Extrovert Ideal。
认识到对外表达和自我修养同样重要,似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先进经验,然而如何平衡每个人在这两方面不同的先天倾向,却没有人注重。对外表达作为一种表象太好认知,那些外向者的先天优势从来遥遥领先,内向者却总是那群尴尬地被推上演讲台的红脸小孩,他们的天赋与努力需要漫长的学生生涯来证明。
我很幸运,在有点自闭的童年爸爸妈妈没因为我不是那个最受欢迎的洋娃娃而责备孤僻的性格。安全的环境与父母温存的鼓励是内向小孩最大的助力,因此能够一直不理会别人的生活方式,安安静静地自信。不喜社交的性格虽然没给我带来自卑障碍,我心里却一直有张名单,是我完全无法欣赏的超级外向者。我并不讨厌他人,只是不喜欢专门去社交;我喜欢发现别人身上一些奇特有趣的东西,却不喜欢为了认识更多的人而刻意社交的行为。有趣人的人招人喜欢,无趣的人只是无感罢了,但这张名单上的人,几乎是从出现开始,就被我在心里缺省设定为“讨厌的”。
我的高中总有一些奇怪的万人迷,和完美的容貌或是气质一点没关系,只是他们肆无忌惮的笑声总在回荡。这些遗传了能够让父母敢于创业冒险精神的小孩们总有一种超乎常态的外向,甚至表现为骄纵。在我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慢热、独处的时候,他们过于聒噪的存在彷佛就是对我的方式的质疑。我觉得这些精力旺盛的小孩总是在不遗余力地炫耀自己的任性并要求宠爱,虽然并无侵犯,却总令我感到不自在。
进入大学,同样如此,爱走面试的西方高校越是优秀就越云集了一批外向者,书里还有趣地写到在HarvardBusiness School,“这里有内向的人吗?”。他们喜欢“Work hard, playhard”,做作业/工作到半夜喜欢夜店酒吧,体力耗尽为止。这样的社交方式一直没办法被我这种“Workhard, rest in peace”的人接受。开明的教育体系中还好没有人强迫你去变成一个外向者,但我们渐渐都学会了褪去羞涩大方地和陌生人打招呼,鼓励自己渡过慢热期,舒适地做自己。但是这些超级外向者更为显而易见的成功,却无时无刻不在威胁所谓你的方式,你慢热的方式。原来就是这种威胁,令你讨厌他们。彷佛他们的快速成功,在昭示着你性格可能带来的失败。
我们也惯常性地给他们冠以“aggressive”的自然称号。Aggressive意即对侵犯他人的倾向。内向者注重私人空间,热爱独处,在独处的自我世界中思索、停顿、获得能量。外向者喜欢群居,在人群的拥簇中获得能量。当我们嗤之以鼻地暗暗想“他们那每天clubbing不累吗”人家还真是不累。可是当他们的能量获取触及到内向者的小世界边缘时,他在索取拥戴,而我在关起门来,我们就严重地感到私人空间被侵犯。
这aggressiveness,与其说是他人所携带的侵犯倾向,倒不如说是我们所感到的被侵犯敏感性。不仅对他人的行为敏感,对自己的行为同样,当我需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竞争力而喋喋不休时,第一个感到厌烦的是我自己。
我可以充分相信自己有强大的内心,相信努力与天赋付诸实践只是时间问题,但这个在爱讲话的世界里,却都在诉说外向者的故事。所以我会质疑、会退缩,要等待、要坚守。心灵的旅程对内向者来说从来是一个人的苦行,无解的是,内向者们仍然不会诉说。喋喋不休的外向者,理解他们。
一般性梗概就不用说了,这里有一篇:http://www.xinli001.com/info/work/Quiet_power/
大致带着励志性题材,总会有点让人觉得无聊,一遍遍安慰你记忆中的紧张与焦虑,一遍遍告诉你“孩子,你可以是最棒的”。之所以觉得无聊,是因为今天的我很幸运的并不紧张羞涩,就像我一个同事所说的,“不用它告诉我,我知道我有NB啊”。可我们都不太明白,为什么这样的我们不喜欢那样外向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的我们却在成长过程中慢慢要表现得和那样外向的他们一样。
传统社会曾经不那么需要外向的人,不过耕作习读,而随着商业越来越发达,人们需要不停地面向陌生人展示自己,以获取工作,销售产品。这个社会的理想性格从沉着内敛变成了salesman般热情展示,我们不仅需要能够服务好客户、卖出去产品,更需要先卖出去自己。外向的人从不吝啬自我表达,从小到大他们都是舞台上的明星,同学中的焦点,更善于自我展示让他们顺利地就读更好的学校(在西方国家尤其如此)进入了名头更响亮的公司。想想从小到大多少次家长、老师让你去练习公众演讲,就明白这种倾向有多光明正大。这就是对外向性格的理想化,Extrovert Ideal。
认识到对外表达和自我修养同样重要,似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先进经验,然而如何平衡每个人在这两方面不同的先天倾向,却没有人注重。对外表达作为一种表象太好认知,那些外向者的先天优势从来遥遥领先,内向者却总是那群尴尬地被推上演讲台的红脸小孩,他们的天赋与努力需要漫长的学生生涯来证明。
我很幸运,在有点自闭的童年爸爸妈妈没因为我不是那个最受欢迎的洋娃娃而责备孤僻的性格。安全的环境与父母温存的鼓励是内向小孩最大的助力,因此能够一直不理会别人的生活方式,安安静静地自信。不喜社交的性格虽然没给我带来自卑障碍,我心里却一直有张名单,是我完全无法欣赏的超级外向者。我并不讨厌他人,只是不喜欢专门去社交;我喜欢发现别人身上一些奇特有趣的东西,却不喜欢为了认识更多的人而刻意社交的行为。有趣人的人招人喜欢,无趣的人只是无感罢了,但这张名单上的人,几乎是从出现开始,就被我在心里缺省设定为“讨厌的”。
我的高中总有一些奇怪的万人迷,和完美的容貌或是气质一点没关系,只是他们肆无忌惮的笑声总在回荡。这些遗传了能够让父母敢于创业冒险精神的小孩们总有一种超乎常态的外向,甚至表现为骄纵。在我坚持以自己的方式慢热、独处的时候,他们过于聒噪的存在彷佛就是对我的方式的质疑。我觉得这些精力旺盛的小孩总是在不遗余力地炫耀自己的任性并要求宠爱,虽然并无侵犯,却总令我感到不自在。
进入大学,同样如此,爱走面试的西方高校越是优秀就越云集了一批外向者,书里还有趣地写到在HarvardBusiness School,“这里有内向的人吗?”。他们喜欢“Work hard, playhard”,做作业/工作到半夜喜欢夜店酒吧,体力耗尽为止。这样的社交方式一直没办法被我这种“Workhard, rest in peace”的人接受。开明的教育体系中还好没有人强迫你去变成一个外向者,但我们渐渐都学会了褪去羞涩大方地和陌生人打招呼,鼓励自己渡过慢热期,舒适地做自己。但是这些超级外向者更为显而易见的成功,却无时无刻不在威胁所谓你的方式,你慢热的方式。原来就是这种威胁,令你讨厌他们。彷佛他们的快速成功,在昭示着你性格可能带来的失败。
我们也惯常性地给他们冠以“aggressive”的自然称号。Aggressive意即对侵犯他人的倾向。内向者注重私人空间,热爱独处,在独处的自我世界中思索、停顿、获得能量。外向者喜欢群居,在人群的拥簇中获得能量。当我们嗤之以鼻地暗暗想“他们那每天clubbing不累吗”人家还真是不累。可是当他们的能量获取触及到内向者的小世界边缘时,他在索取拥戴,而我在关起门来,我们就严重地感到私人空间被侵犯。
这aggressiveness,与其说是他人所携带的侵犯倾向,倒不如说是我们所感到的被侵犯敏感性。不仅对他人的行为敏感,对自己的行为同样,当我需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竞争力而喋喋不休时,第一个感到厌烦的是我自己。
我可以充分相信自己有强大的内心,相信努力与天赋付诸实践只是时间问题,但这个在爱讲话的世界里,却都在诉说外向者的故事。所以我会质疑、会退缩,要等待、要坚守。心灵的旅程对内向者来说从来是一个人的苦行,无解的是,内向者们仍然不会诉说。喋喋不休的外向者,理解他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