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查新聞檔案,是一件有趣的事。一個事件,從檔案中可看到它的起因、過程的演變、最後的結果。不僅這樣,還可以看到關鍵人物、相關團體對事件的立場、講過甚麼談話,抱持過怎樣的態度。
一本舊檔案,承載的不只是完整的資訊,還把人性赤裸裸呈現出來。由始至終,一個人的立場是堅定還是反複,一覽無遺。
人是善忘的,可是檔案里的新聞剪報,記載著怎樣都抹不去的事實,就比如我國教育制度的轉型、華教的發展史和政治人物的立場。
教育部昨天公佈的國家教育藍圖,給華社的重點答覆是:華小會繼續存在,華小特徵也會獲得保留。
政府的這句保證,說了沒1千次也有100次,但華社繼續擔心華小變質,雙方的“保證”和“擔心”,數十年如平行線。
教育藍圖初步報告出爐時,讓我想起1989至1990年時,政府欲修改1961年教育法令,跟董教總的互嗆所產生的火花和濃濃的火藥味。
我企圖從這兩個相隔了20多年的事件中,尋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包括民間團體維護母語教育的鬥爭方式是否一成不變,政治人物的立場是否始終如一,以及政府的語文教育政策是否仍然如此讓人不安。
雖然修改教育法令的事件已久遠,但我清楚記得華教組織跟教育部洽商修改法令過程中的不融洽氣氛。
很明顯的,不管是在24年前還是今天,董教總及華團與教育部在語文教育課題上的拉鋸戰,仍是沒完沒了。雖然1996年重新制定的教育法令已廢除了最有爭論性的21(2)條文,可是時至今日,華教組織仍擔心企圖讓華小變質的條文公然或隱密的納入政策內,包括今天的教育藍圖。
藍圖制定之前,教育部全國巡迴收集民意,希望制定出一份全民參與和接受的教育政策。但好事多磨,董總認為初步報告依然貫徹落實單元化教育的精神,因而堅決反對報告中不利華小的內容,並表示考慮起訴政府。
回首24年前,董教總參與教育法令協商理事會的情況也一波三折,甚至被時任教育部長炮轟為極端分子。
當時修改中的教育法案卻被列為官方機密文件,沒有人知道修改的內容是甚麼,而時任教育部長安華拒絕公開內容,導致以董教總為主導的華團即使要提呈建議和看法,也猶如老鼠拉龜,無從下手。
董教總三番四次致函安華要求會面對話以瞭解教育法令的修改內容,都沒有獲得對方的答覆。董教總認為教長應該公佈內容才能徵求民意,卻換來教長譏諷他們沒有耐心,思想落後等。
在1990年1月份的一張剪報中,我看到了這麼一個“舊聞”:“教育政策意見相悖,安華譏諷董教總思想落後50年”。
安華也猛烈抨擊董教總沒有教養、極端和違背憲法,並指他們反國文和反伊斯蘭,導致董教總一度缺席以示強烈抗議。
在1991年的一份剪報中,安華甚至態度強硬的批評董教總思想狹隘,並且絕對不會接受董教總提出的要求。而董教總則駁斥安華一再無理攻擊董教總,歪曲其在國語和伊斯蘭的立場,導致修改教育法令問題種族化和政治化。
可見,董教總當時跟安華曾經鬧得水火不容,跟董總與慕尤丁今天互嗆的情況很類似。
政府保證華小繼續存在又動作多多,華社擔心華小變質、害怕單元源流教育、最終目標、董教總多年的擇善固執或猜疑政府對華教心懷不軌……,24年來老調重彈,一成不變。
唯一不同是,當年被視為敵視華教的安華,今天卻站在董總的台上替華教說好話,聲嘶力竭的維護華小獨中和母語教育;而董總和教總,也漸行漸遠,如今幾乎已分道揚鑣。(星洲日報/集體回憶‧作者:侯雅倫‧《星洲日報》新聞主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